(二十)全面增强生活成本竞争力。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,完善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健全房地联动和人房地挂钩机制,构建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指标的区域房价评估体系,强化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,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国家试点,创新人才安居服务体系。强化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和防疫物资等重要民生物资保供稳价,建立跨区域、同城化民生物资生产基地建设联动保障供应机制,建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销体系。打造城乡社区15分钟生活圈和“一站式”服务综合体,推进社区美空间和“金角银边”建设,营造社区商业场景,实现基本便民服务全面覆盖、品质提升服务合理配置、个性消费服务精准供给。
(二十一)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。实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,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,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。实施“家门口”好学校建设工程,到“十四五”末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、中小学400所,新增学位30万个,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提升至70%。支持在蓉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,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加快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。加快实施健康成都行动,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,加强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,引进全球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办医,创建国家医学中心、区域医疗中心,到“十四五”末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家以上,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0个。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,推行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补充衔接。全面推进城区、片区、街区、社区四级文化空间建设,实施公共文体设施补短板提效率工程,到“十四五”末新增公共文化示范点230个。优化体育运动空间布局,到“十四五”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.6平方米,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3.5%。
(二十二)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。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,全覆盖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,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。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,创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。大力发展普惠优质养老机构,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,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,建设连锁化运营、标准化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,积极发展老年教育。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,统筹推动家庭和社区环境适老适残化改造。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,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,开展特殊教育“教康结合”实验,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。完善低收入群体和返贫边缘户动态管理、分层分类救助体系,将“隐形贫困家庭”纳入救助范围,健全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