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)构建优势互补、相互成就的区域空间格局。强化干支联动,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,与川南经济区加强自贸试验区和空铁水港建设合作,与川东北经济区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合作,与攀西经济区加强战略资源开发合作,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经济合作,构建互惠互利、水涨船高的区域共同体。强化成渝互动,以成都东部新区建设为重点推动成渝相向发展,与重庆协同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、西部金融中心、西部科学城、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。强化极核带动,聚势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加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生态、基础设施、区域治理等方面合作,推动形成“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”的区域经济布局。
四、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,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
坚持把绿色作为彰显公园城市魅力的厚重底色,突出生态本底、美学呈现、价值转化、场景营城,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普惠的民生,擦亮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”名片,为幸福美好生活营建美丽宜居环境。
(十一)筑牢青山绿道蓝网的生态本底。以青山为底,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加快实施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、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,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发展,加快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,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。以绿道为轴,实施“五绿润城”示范性工程,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、锦江公园等重大功能性项目,构建“一轴两山三环七带”天府绿道体系。以江河为脉,坚持水岸城一体化,实施白沫江、桤木河等天府蓝网示范项目,构建“一核一环、三江九带、三级四类”天府蓝网总体格局。
(十二)塑造天蓝水清土净的环境品质。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,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传输监测评估、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作机制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,总结推广锦江水生态治理经验,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,实施沿江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,加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治。实施化肥、农药减量增效行动,保护提升耕地质量,推行工业污染地块“土壤修复+开发利用”治理模式,完善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,集中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、噪声油烟污染、清洁能源替代、工地现场管理、农村和城郊结合部脏乱差、移动污染源、“散乱污”、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治理。
(十三)创新转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。推动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,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,建立GDP和GEP双核算、双运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。健全生态补偿机制,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、江河湖泊、湿地、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,建立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、生态资本、生态产业的全过程引导运行机制,构建以生态物质产品、生态权益产品、生态服务产品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体系和交易平台,争取设立西部环交所,争取开展碳汇权益交易试点。健全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机制,完善以城市品质提升平衡建设投入、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“双平衡”模式,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试点建设。